北京那些嫌银行贷款利息高,却用着网贷2分的企业:倒闭了!
发表于 2025-10-27 07:50:24 浏览:24
很多企业,不是死在亏损上,也不是死在大环境不好上,而是死在“网贷”里。
但很多老板,仍不自知...
根据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,全国共有23035家企业进入破产程序,涉及债务总额高达1660.6亿元。
(1)网贷害死一大批优质企业
他做工程十几年,账上天天有钱进出,别人眼里风光无比。
可最后,企业倒闭了,工人薪水没发完,项目也烂尾。
他说:“我不是败在生意上,是败在贷款上。”
那笔“救命钱”,是月息2分的企业网贷。到账快、手续少、额度高,让他一度觉得遇到了“懂企业的金融”。可一年下来,利息、手续费、保证金、逾期罚息,加起来比利润还多。
更讽刺的是,很多企业主都在重复同一个错误:嫌银行4厘太高,却觉得网贷2分挺划算。银行年化3.5%,嫌麻烦不办;网贷写着“仅凭身份证,极速到账”,一点都不犹豫,利息20%起步也照借不误。
为什么?就因为两个字——无知。
点两下钱就到账,不用签字、不用资料,你根本不在乎那几百块利息。可要是金额变成一百万、五百万呢?我告诉你,网贷除了快,其他全是缺点。
(2)网贷利息高的吓人
我们常说的“几厘几分”,其实是指月息。一厘等于0.1%,一分等于1%。
月息2分,看似不过2%,换算成年化就是24%。如果再算上平台手续费、保证金冻结、提前还款违约金、逾期滞纳金,这个数字会轻松突破40%。
就拿京东白条来说,借1000元还能免息7天,看起来挺良心。但一折算下来,年化利率高达23.725%,接近月息2分。更别提那些不知名平台,利率更高、陷阱更多。
很多人之所以不觉得贵,是因为网贷额度小、期限短,每天只多出几块钱的利息,看着“没啥事”。于是越借越多,借网贷成了日常周转的方式。久而久之,企业的现金流就这样被蚕食掉。
你以为是救急的钱,其实是慢性毒药。短期解渴,长期脱水。
(3)为何企业还在用网贷?
企业主不是不知道贵,而是“太需要钱”。
项目在做、账期太长、工资要发、材料要进,哪有时间去跑银行?
网贷平台的广告一来,“三分钟下款”“身份证就行”,诱惑力太大。
相比之下,银行贷款要提交财报、流水、抵押,流程繁琐,周期长。很多老板嫌麻烦,就图个快。于是,当一个借款人在网上看到“只需身份证就能贷款50万”,他觉得理所当然;但银行要求签字、补资料时,他又嫌麻烦。
可等到网贷撸完了、还不上了,才发现银行才是真正的“救命稻草”。可惜那时候,银行不会再接盘了。
银行不是慈善机构。在他们眼中,网贷记录就像“毒品”。
你申请的网贷越多,银行越觉得你缺钱、风险高,一律拒贷。哪怕你有抵押、有流水,只要征信上一串小贷记录,银行照样拒绝。
(4)用网贷的企业,很多都倒闭了
企业倒下的,不是因为没订单,而是因为现金流断了。
那些年化20%、30%的贷款,把企业的利润一口口吞掉。借网贷的人,往往陷入一个恶性循环:以贷养贷,拆东墙补西墙。
资金链断裂后,工资发不出,项目停工,客户流失,企业就这样一步步崩溃。
很多老板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幻想:“再借一点就能撑过去”。可现实是,利息越滚越大,企业已经变成了“为网贷打工的机器”。
不是网贷杀死了企业,而是不懂金融、不会算账的企业主,把自己送进了坑里。
真正致命的,不是没钱,而是不懂钱。
(5)企业的出路是:现金流
钱不是救命稻草,而是双刃剑。借得好,是杠杆;借得差,是陷阱。
想让企业活得久,必须先停下脚步,冷静算账。立刻停掉新增网贷,切断“以贷养贷”的循环。列清所有欠款,搞清每月的现金流,再规划真正的还款路径。
如果征信还不错、名下有房产,可以考虑房抵贷或政策性贷款。利率低、额度大、周期长,可以一次性清偿网贷,压低月供。这是最实际、最稳妥的“上岸路径”。
还不上,就去沟通。不要逃避,很多平台是可以协商分期或减免的。只要你肯面对,就有机会。
最重要的是,别再碰网贷。无论广告多诱人,都要记住:
贷款不是拼多多,千万不要随便戳。
左戳戳、右戳戳,三厘戳成两分多。
图省事,图快活,一朝失控债如波。
征信烂,利滚多,再想上岸真难说。
(6)写在最后
企业主不是不能借钱,而是要看清钱的代价。
很多人倒在路上,不是因为没项目、没客户,而是因为被高息网贷拖垮了现金流。月息2分听着不高,但摊开算账,等于年化二三十个点,哪家企业能长期承受这样的利息?
钱可以救急,但不能乱借。
网贷最大的陷阱,不是利息高,而是让你以为不高。当一个企业陷入高息循环,就像陷进流沙,越挣扎越下沉。企业需要资金,正确的做法,是优先选择银行。北京银行贷款利率低、周期长、保障正规,是企业融资最稳的渠道。如果自己去银行申请不下来,也不要轻易碰网贷,而是可以找专业、持证的北京贷款中介或北京金融顾问协助。
他们懂银行的规则、熟悉信贷流程,知道企业该准备哪些资料、该怎么匹配产品、该如何控制成本。
一句话:专业的人,做专业的事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