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贷款额度策略几个误区?
发表于 2025-10-22 07:59:19 浏览:23
在推进小微贷款业务的过程中,不少客户经理在授信额度策略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,甚至在业务压力下出现以发展为先、风险为后的现象。以下整理了当前小微授信额度中常见的几个误区,供参考与警示。
(一)误区一:为了合作,非得做出“全行最高额度”
在实际业务拓展中,一些客户经理总希望授予客户的贷款额度在所有合作银行中“拔得头筹”。这种思维往往基于“额度大才显诚意,额度小就谈不了合作”的假设。
然而,主流银行若普遍对某客户授信较谨慎,往往背后已经基于客户风险、行业情况、历史用信等多维信息进行了判断。如果在此背景下仍然盲目提高额度,只会在不对等信息下暴露本行于更大的风险中。
建议:授信额度应综合行业判断、地区行情与客户本身情况,不可盲目“比额度”。
(二)误区二:合并多头融资信息以“做出合规”假象
有些客户融资渠道较多,涉及多家银行及非银机构。若在系统中按实际融资家数呈报,极可能因触及行内风控红线而无法准入。于是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合并客户信息的方式,将原有的融资渠道人为简化,甚至在合并后仍推进增贷。
此类做法风险极高。不仅掩盖了客户真实的负债结构,也可能导致本行授信“错配”,一旦客户出险,本行受损极大。
提醒:金融业务的底线是透明与真实,掩盖事实换来的合作,极可能成为未来的风险爆点。
(三)误区三:他行授信未用足就等于“客户没问题”
不少客户经理在提交授信申请时常提出:“客户征信不错,他行的额度还没用满。”于是便主张按同业授信的最高标准匹配额度。
但现实中,有些银行虽给予授信,但实际并未落地,是出于对客户质量、行业趋势或风控偏好的保留态度。因此,简单地“看他行额度”而不分析客户真实资金需求与还款能力,是非常不理智的。
尤其是当客户已经存在较多银行合作,融资总额偏高时,更应谨慎评估其还款压力,而非再行跟进授信。
(四)误区四:押品价值下调就机械性削减额度
在抵押类授信中,若出现抵押物评估价值下降,部分审批人员会直接“按比例削减额度”,例如房产价值跌10%,贷款额度同步减少10万元。
这实际上属于典型的押品思维,忽略了客户整体信用状况和业务潜力。若客户本身信用良好、经营稳定,哪怕抵押价值略有下调,也不必急于减额,甚至可以适当给予信用贷款支持。
一个真实案例显示:某客户抵押物缩水10万元后,贷款额度同步调低,而审批人员解释称“客户平时用信也不满,少点无所谓”。然而这种做法容易错失客户后续业务机会,甚至让客户失去信任,转而投向更有弹性的银行。
(五)北京贷款公司核心建议:授信额度应回归客户本身
真正合理的额度策略,应基于客户经营能力、偿债水平、历史用信情况等要素综合考量,而不能一味依赖抵押物估值或他行做法。只有真正理解客户、匹配其发展阶段与融资需求,才能实现风控与业务的双赢。